首页 美食 正文

高效默契显真情 并肩作战见真功

除去见闻酬酢,亦无良知可致矣,故只是一事。

他们都主张以人心体现天地生生之心,人心即天地生物之心,只是后期气学派表现了不同倾向。就三者的关系而言,诚是基础,仁是核心,乐是目的。

高效默契显真情 并肩作战见真功

所谓体道、知命、尽性,不仅是主体通过直觉认识和自我体验,实现同宇宙本体的合一,而且是实现人和物质自然界的有机统一,即所谓生态平衡。它一方面论证了人为天地立心的主体性,另一方面又论证了自然界的普遍永恒性。人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发育流行中产生,人性来源于天道,人就其本性而言,是自然规律、自然法则的具体体现。理学家不像康德那样,把真、善、美,即所谓纯粹理性、实践理性和审美判断力区别开来,分别进行考察,而是把三者统一起来,作为一个整体境界,分别进行了论述。理学家所完成的宇宙论、人性论和认识论,无不在这一基本结构之中展开和进行。

就是说,它要通过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方法,达到和宇宙规律、宇宙法则的完全合一。这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整体利益具有重要作用,但是却限制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,其结果是造成绝对服从的心理意识。不诚则逆于物而不顺也。

故人之心一有不实,则虽有所为,亦如无有,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。荀子也提出诚这个范畴,表现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。[22]至诚就是主客体的完全合一,人和自然规律的完全合一,因此能参赞化育,与天地并立,不只是赞助而已。故主观地说,诚是在人之天道。

实心与实理合而为一,便真正进入了诚的境界。因为程颢以心体为诚,而敬的功夫只是自我直觉、自我存养。

高效默契显真情 并肩作战见真功

[13] 这都是从客体即自然界方面说的。万物取足于太虚,人亦出于太虚,太虚者心之实也。诚已经变成了宇宙本体。……实求其合一之原,则可以一言尽也,体者所以用也,则用者即其体也。

若良知之说,鲜有不流于禅者。那么,天地之诚而在人者是什么?王夫之有两种解释。[38]《尽心上》,《孟子说》卷七。天下之物,皆实理之所为,故必得是理,然后有是物,所得之理既尽,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。

周敦颐首先提出了诚的系统论述。因此,要实现诚的境界,完全是自己的事情,诚者自成也,而道自道也,何尝腾口说。

高效默契显真情 并肩作战见真功

但这种境界是认知型的,不是超越型的,这是同理学派和心学派的重要区别。这说明,诚早已成为儒家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,体现了天人合一论的传统思维方式。

既然太虚是真实存在,其属性和功能自然也是真实的。但这一点为朱熹所不取。[44]《程文·庸言之信……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二十九。诚之者,人之道也,是从天人两方面,即宇宙论和人性论上说的。太虚之中,昆仑四薄,四时不忒,万物发生,无非实理,此天道之诚也。因此,实是一个包括体用天人在内的全体或整体范畴,其间虽有体用天人之分,但最终达到了辩证的合一。

后来的理学家,对实现诚的方法尽管有不同解释,但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,终一代理学,并无改变。此后,黄宗義明确否定诚是自我超越的本体境界,以知觉之心为诚的真正承担者,诚变成了人心真实而自然的情感意识。

孔子以后的儒家,都很重视人的真情实感,他们认为,只要人的情感是真的,它就是善的和美的。[57] 就方法而言,敬者顺其心之本然,顺其心之自然,顺其心之当然而已[58]。

[7] 因此,诚决不能离心而存在,它就是心的存在方式,即主体精神。以前所讨论的诸范畴,都是成对出现,只有诚、仁、乐是单独出现的,因为这三个范畴分别从真、善、美三方面代表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境界,它们是三位一体的。

但他们和周敦颐、二程一样,都不是从一般宇宙论的意义上讲诚,而是说明心及其认识的来源。仁义礼智,性也,有诚体而莫之流行者也。其基本命题则是诚固天人之道也[66],就是说,诚决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范畴,而是说明天人、主客体关系的范畴。[62]《说命上》,《尚书引义》卷三。

现在所要讨论的诚,则是代表这种合一境界的一个方面,即真的方面。无是一个没有规定性的范畴,相当于非存在而不是不存在,非存在也就是存在,不存在却是真正的空无。

但周敦颐的贡献也正在这里。(自注:云诚者天之道,以在人之言天耳。

理学家所谓诚,都有本体论的依据,比起以前的诚论,已由抽象进入具体,但在理学自身的演变中,其内容又是不断丰富、不断深化的。感而遂通则是神的特性。

[33] 所谓自成,归根到底是指自我超越的本体认识或体认而言,以其真实而无妄,故谓之诚。张载提出性与天道合一谓之诚,二程则提出心与天道合一谓之诚,心之诚即是天之诚。在他看来,这样就能克服朱熹心理为二的矛盾。万物皆备于我矣,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

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,乃所谓诚。由于二者构成了主客体用关系,因此,有诚则必有诚之者,诚固然是天之体,诚之者是人之用,但没有诚之者,则诚亦不存在,即主体不离客体,客体不离主体

他认为,物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,事外无理,理外无事,天下之事皆因其物,而物有其固然必然之理。心中浑然一理,才是真正的心理合一。

心与理的关系,既是认识论和心性论的问题,又是本体论问题,是二者的统一和结合,而主要是后者。这是二物同体而不是一物两体。

打赏
发布评论

  • 获取随机昵称